在線智能雷電預警系統的多場景應用部署方案+ 查看更多
在線智能雷電預警系統的多場景應用部署方案
+ 查看更多
發布日期:2025-07-04 09:43
雷電災害屬于突發性強、危害性大、預警難度高的自然災害,嚴重威脅電力、交通、通信、石化、安防、醫療等行業設備及人員安全。傳統防雷多依賴避雷針、浪涌保護器(SPD)及接地系統,但無法實現對雷電活動的實時監測與預警聯動。而地凱科技“在線智能雷電預警系統”正是當前數字化防雷轉型的關鍵組成部分,能有效提升雷電防護的主動性、預知性與聯動性。
二、在線智能雷電預警系統的核心組成與工作原理
在線智能雷電預警系統通常由以下關鍵子系統組成:
雷電監測子系統:
高頻電場監測儀(E-Field Sensor),探測雷暴區內電場變化,靈敏度可達1V/m;
雷電探測儀,識別雷擊脈沖、先導放電等現象;
電磁脈沖(EMP)傳感器,響應雷電釋放的強電磁波。
數據采集與傳輸子系統:
通過4G/5G/以太網/RS485等通訊方式將數據上傳至平臺;
符合《GB/T 22239-2019 信息安全技術 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標準進行數據加密與備份。
智能預警平臺(云端):
利用AI算法、氣象大數據融合計算;
提供預警分級(雷暴前期、預警、警報、解除);
支持與PLC/消防/安防等系統聯動控制。
可視化界面與報警聯動:
Web端或APP端實時查看預警狀態;
可設置聲光報警器聯動、切斷易損設備電源等動作。



三、傳統防雷存在的核心痛點
無預警能力:
傳統避雷和SPD只能被動應對雷擊,無法提前感知雷電活動、缺乏決策支持。
防護盲區多:
接地、電氣浪涌保護系統僅對直擊雷或感應雷有一定防護,對雷暴早期感應、先導放電等前兆雷電活動無能為力。
無法實現聯動控制:
沒與設備的供電、控制、信息系統實現自動聯動,無法及時對高危設備執行斷電、隔離等措施。
后期評估難:
雷擊事故發生后缺乏數據記錄,無法追蹤雷擊時間、強度、影響范圍,事故調查與責任劃分困難。
四、地凱科技在線智能雷電預警系統的優勢作用
提前5-45分鐘雷電活動預警:
系統可基于雷暴電場變化趨勢,對可能形成雷擊的天氣提前發出預警,滿足《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對預警系統響應時間的要求。
實現全周期主動防雷:
系統覆蓋“雷電生成-發展-成熟-消散”的全過程監測,真正實現從“事后補救”轉向“事前預防”。
自動化聯動防護:
可聯動斷路器、視頻監控、廣播系統、消防系統等,提升整體防雷安全響應效率。
可視化管理平臺:
多維圖形展示、遠程集中管理、歷史數據回溯等功能,極大提升運維效率和防雷決策能力。
適用于多種場景靈活部署:
可通過邊緣計算部署于野外、海島、山區等環境,系統具備IP65以上防護等級,兼容性高。



五、地凱科技在線雷電預警多場景應用案例與部署方案
1. 電力行業(變電站/開關站)
部署方案:
在變電站內布設電場監測儀、雷電流監測裝置及接地狀態監測終端,與站內SCADA系統對接。
應用價值:
可在雷暴發生前提前通知運維人員,聯動隔離敏感設備(如GIS、主變),避免高壓設備因雷電放電造成穿刺。
2. 機場與航站樓
部署方案:
在跑道周邊布設雷電感應探頭,通過雷達氣象數據+本地電場趨勢融合,設置精確緩沖區。
應用價值:
可根據雷電強度和范圍,控制飛機起降窗口,保障航空安全,符合《MH/T 7003-2013 民用機場氣象預警系統技術規范》。
3. 石油化工園區
部署方案:
安裝高靈敏電場儀、雷電監控系統,并聯動可燃氣體監測儀、火災報警裝置、自動噴淋系統。
應用價值:
保障石化設備尤其是油罐區防雷安全,實現人員疏散與防雷滅火一體化管理。
4. 通信/數據機房
部署方案:
配置智能雷電監測終端與UPS系統通信,當接近雷暴預警啟動自動切換電源模式或進入自保護狀態。
應用價值:
防止服務器、交換機等關鍵設備因雷擊引發數據中斷或芯片損壞,符合《YD/T 5098-2005 通信局(站)防雷工程設計規范》。
5. 校園、文博館、大型會議中心
部署方案:
安裝雷電監測主機及外部氣象數據接入系統,結合應急廣播自動觸發人員疏散提示。
應用價值:
保障師生與公眾安全,配合視頻監控形成“人防+技防”體系。
六、系統部署的技術與標準依據
部署智能雷電預警系統需嚴格遵循以下標準和規范:
標準編號 標準名稱
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
GB/T 21714-2008 雷電監測系統技術規范
QX/T 254-2008 雷電預警等級與發布要求
GB/T 22239-2019 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技術要求
YD/T 5098-2005 通信站防雷技術規范
建議關鍵設備采用IP65以上工業級封裝,電場傳感器應配置±0.5V/m分辨率,雷電預警主機具備最小支持7天數據存儲+斷點續傳能力。
地凱科技在線智能雷電預警系統正逐步成為新一代防雷技術的核心力量。其在多個行業和復雜環境中表現出高精度、高響應、高聯動、高可視化管理的優勢,彌補了傳統防雷“不可預知、不可控、不可溯源”的局限,推動了防雷技術由靜態防護向動態預警轉型。未來,隨著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深度融合,在線智能防雷系統將進一步與城市感知網、物聯網設備融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市雷電安全智能感知網”。